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包括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内伤咳嗽又分为痰湿壅肺、痰热蕴肺、肺脾气虚、阴虚肺热。中医临床认为小儿肺脏尤为娇嫩,卫外不固,更易于感受外邪,因此外感咳嗽在临床上占大多数。而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于从阳化热,故临床上外感咳嗽尤以风热咳嗽为多,预防上主要以疏风宣肺、辛凉透表为主。小儿脾常不足,加上乳食不知自节,易致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聚湿成痰,痰湿内蕴,化热化火,发为痰湿、痰热咳嗽,因此脾虚及食积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上治疗痰湿及痰热咳嗽离不开健脾消积,理气化痰。小儿禀赋不足,其中肺、脾常不足,肾常虚,加上咳嗽日久耗气伤阴,使正气损伤更甚,会导致气虚及阴虚咳嗽,往往伴有肺脾肾亏虚,因此在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时常加用补益肺脾肾之品。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咳嗽与脾胃关系密切,小儿脾胃功能未曾成熟完善,小儿往往喂养过多,营养过剩,饮食所伤,或病后用药、调护不当而使脾胃受损。若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五脏六腑失养,脾气虚,可致土不生金,肺气虚,卫外不固,虚邪贼风易于犯表,内舍于肺而发为咳嗽。另一方面,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中焦气机逆乱,而肺之经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胃失和降可通过肺脉使肺气不降而发为咳嗽。正如《幼科发挥》云:“脾胃壮实, 四肢安宁;脾胃虚弱, 百病蜂起”。中医临床认为积食,基本上是现在90%以上孩子生病的源头,积食日久导致脾虚,脾虚加重积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预防小儿咳嗽,注重健运中焦脾胃,消食化积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预防调护是中医治疗方面的特色,临床上重治疗轻防护的现象很普遍,从而导致小儿咳嗽反反复复。重视预防调护对于小儿疾病康复有百利而无一害。小儿为“纯阳”之体,中医临床认为临床上小儿生病后过度营养、过多补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皆能损伤小儿阳气,因此小儿的阳气往往是不足的,日常预防调护中要重视顾护阳气。《温病条辨》中曾指出:“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中医临床总结小儿咳嗽预防调护要适寒温,慎起居,增强体质;清淡饮食,保护脾胃,少食鱼、鸡蛋、海鲜等滋腻碍胃及寒凉食物;调畅情志,避免过度用咽;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尽量避免吹空调。《小儿病源方论》“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养子十法中“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勿服轻朱”诠释了小儿预防调护在饮食方面的注意点及顾护小儿阳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