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贺慧鹏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为什么会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1-01-24 81人阅读
三甲
贺慧鹏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萎缩,数量减少,胃黏膜变的菲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及肠腺化生,也可有不典型增生发生。通常表现的症状为上腹部隐隐疼痛、腹胀满、嗳气、打嗝、食欲不振,亦可出现消瘦、贫血等等,症状通常无特异性。多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疾病,亦为癌前病变。          

病因: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2.饮食习惯,吸烟,喝酒,刺激性食物,破坏胃黏膜的药物等等。3.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经常可以找到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现代研究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病因之一。4.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反流。5.体质因素,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有显著的关系,年龄越大,胃黏膜“抵抗力”也越差,容易受外界损害因子的影响而造成损伤。6.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已被明确证实。7.金属接触,很多接触重金属的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检发现胃粘膜萎缩发病率高。8.放射线,放射治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甚至黏膜萎缩。9.缺铁性贫血,许多证据证明缺铁性贫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关系紧密。10.其他因素,慢性浅表性胃炎持续发展,部分可以转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即缺乏特异性,又表现病变程度与症状不完全一致。主要的临床表现,胃部胀满;胃部隐疼痛;烧心和消化不良现象;大便不正常和身体虚弱症状;贫血等。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单独靠症状体征无法诊断,确诊主要依靠内镜和胃黏膜病理检查。(1)年龄 ,病程一般较长,发病年纪都为中年以上,常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史。(2)症状体征, 可出现长期消化不良,胃部胀满隐痛,纳差、乏力、贫血、消瘦等。

(3)胃镜检查 ①胃黏膜颜色变浅;②黏膜下血管可见;③黏膜皱襞萎缩、消失;④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过度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时,黏膜出现粗糙不平,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形成假性息肉,从而掩盖黏膜下血管的显露特征;⑤黏膜萎缩后脆性增加,易出血,常伴有糜烂现象;⑥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如充血红斑、黏膜粘液附着,黏膜反光增强等。

(4)病理检查 ①胃黏膜内的腺体萎缩;②增生;③化生;④癌变。

(5)实验室检查 ①胃液分析 ,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常出现无酸或低酸,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正常或低酸;②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血和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减少;③ 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升高;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胃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血清胃泌素常偏低;④免疫学检查中, 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测定往往偏高,可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项目。

       常见并发症:1.胃出血。2.恶性贫血。3.胃溃疡。4.黏膜癌前病变等。

      治疗:

   1.一般治疗,戒烟限酒,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饮食规律,不要进食过热、过咸和辛辣食品,积极治疗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病变。

    2.弱酸治疗,低酸或无酸病人可适量服用米醋,或10%稀盐酸饭前或饭时服,配合使用胃蛋白酶等药物,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酸有时降低或缺乏,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很高。应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消胆胺可吸附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损伤胃黏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结合,亦可治疗胆汁反流。还可以给予熊去氧胆酸。胃复安、伊托必利片、莫沙必利等药可以促进胃蠕动,排空,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功能。

     5.增加黏膜营养,合欢香叶酯能促进胃黏膜更新修复,增进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从而保护胃黏膜。也可使用活血素、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等。

    6.五肽胃泌素,五肽胃泌素能除促进壁细胞分泌盐酸,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还对胃黏膜和其他上消化道黏膜有显著的修复作用,可用于低酸无酸或有胃体萎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

快速问医生
一对一咨询。每日限量200个,今日还剩余160个。(每人仅限一次)
去提问
贺慧鹏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已认证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向TA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