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高热,全身发热。可是手脚确摸着确是冰凉的,这是什么原因的?
首先,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发热的原理。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退热期。
发热刚开始时被称为体温上升期。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在体温上升期负神经容易发生功能紊乱,导致婴幼儿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收缩状态,所以手脚冰凉。体内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这种现象从中医角度属于“”热厥”的范畴,《伤寒论》中提到“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内热甚,外愈寒,内外不通也”。小儿稚阳之体,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邪郁闭于里,不能透达于外,内闭经络,阳气被遏,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肢冷越剧,里热越甚,此即“热深厥深”。
此时,不少家长的做法是给孩子盖厚厚的被子,捂出汗,殊不知,孩子汗腺不发达,散热困难,往往会捂出病。那么孩子发热的各个时期,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体温上升期:建议加强给孩子四肢保暖,并积极寻找医生的帮忙。给宝宝穿上袜子,或者热水泡手、泡脚,多喝温水,改善四肢末梢循环。这个时期一般持续1-2个小时,注意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及体温变化。并及时寻找医生的帮忙。
持续高热期:建议采取降温措施了。此时宝宝感觉很热,听取医生的建议,可以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洗浴,喝足量水。当体温超过38.5度,可口服儿童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退热期:多饮水。此时宝宝出汗多,容易脱水、电解质紊乱,家长应多给孩子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