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80%~95%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0%~70%,据此推测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为50%以上,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发病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NH3,以及其分泌物中的毒素、酶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同时可诱导上皮细胞释放IL-8,诱发炎症反应损伤胃黏膜;还可以诱发免疫反应损伤胃上皮细胞。
2.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多见于北欧国家,而我国较为少见。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即壁细胞抗体(使壁细胞减少而致胃酸分泌减少)及内因子抗体(使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致恶性贫血);本病可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且此疾病具有遗传背景。
3.胆汁反流、饮食、药物等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胆汁、胰液、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胃黏膜。其他外源因素,如长期摄入刺激性食物、酗酒、长期服用NSAID等药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心力衰竭、肝硬化等可引起胃黏膜淤血缺氧,可能独立或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协同作用而引起或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病理特点: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化生。根据其主要的形态学变化:幽门螺杆菌、炎症、活动性、萎缩、化生,按无、轻度、中度、重度进行分级。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见于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数量一般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成正比。慢性炎症反应指单个核细胞的浸润,可根据黏膜层慢性炎性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0:每个高倍视野中单个核细胞不超过5个;+: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层的1/2;+++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活动性指出现中性粒细胞,严重者可形成小凹脓肿。萎缩指胃黏膜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以胃固有腺体减少1/3为标准计算,可分为0~+++。肠化根据肠化区占腺体及表面上皮总面积1/3为标准计算分为0~+++。上皮内瘤变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可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 诊断要点:病史要点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 症状要点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70%~80%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钝痛、胃灼热、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无明显节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在恶性贫血时可有乏力、舌炎、黄疸等维生素B12缺乏的相关临床症状。 查体要点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1.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测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前者需通过胃镜检查取胃黏膜活组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黏膜涂片染色镜检、微需氧培养和基因方法检测等;后者主要有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及血清学检查(定性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近期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药物,会使上述检查(血清学检查除外)呈假阴性。2.胃液分析浅表性胃炎胃酸分泌正常或增高;萎缩性胃炎病灶在胃窦时,胃酸正常或降低;自身免疫性胃炎胃酸降低。3.血清胃泌素正常小于100ng/L,胃窦黏膜萎缩时空腹血清胃泌素正常或者降低,胃体黏膜萎缩时中度升高,伴恶性贫血时显著升高可致1000ng/L以上。4.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自身免疫性胃炎者血壁细胞抗体多呈阳性,伴恶性贫血时内因子抗体多呈阳性。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定及维生素B12吸收试验也有助恶性贫血诊断。
其他检查内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后者诊断价值更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者斑块,黏膜粗糙伴或者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其中糜烂性胃炎分为平坦型和隆起型,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者多个糜烂灶,大小从针尖样到数厘米不等;后者可见单个或者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者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者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或者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者结节状等表现。放大内镜结合染色能清楚地显示胃黏膜微小结构,对胃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早期发现上皮内瘤变和肠化生具有参考价值。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以实时观察胃黏膜的微小结构,对于慢性胃炎及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与活组织检查诊断一致率较高。 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可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淋巴细胞、浆细胞)。
临床类型我国2012年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鉴别诊断根据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学检查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相鉴别。消化性溃疡多为单发病灶,胃镜下可以见到溃疡基底部蒙有白色或者黄白色厚苔。大部分胃癌目前可以借助内镜检查加活检而得到正确诊断,但小胃癌或者微小胃癌仍可能被漏诊为糜烂性胃炎等,应多点活检,加强随访以提高诊断正确性。
治疗原则: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一般治疗:去除不良饮食习惯、饮酒、药物等外源性因素。
无症状、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需特殊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伴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者消化不良症状者,推荐根除幽门螺杆菌。有胃黏膜糜烂和(或)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者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根据患者症状可选用促动力药物、消化酶制剂等。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用抗抑郁药物或者抗焦虑药物。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严重者或者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药物治疗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对于糜烂愈合、改善症状有效,部分患者选择适度抑酸治疗可能更为经济且不良反应较少。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依托必利、多潘立酮可改善症状,防止或者减少胆汁反流。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替普瑞酮、吉法酯等可以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但对症状改善作用尚有争议。
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标准剂量推荐铋剂+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均为每日2次,餐前半小时服用)+2种抗菌药物(餐后即服)组成的四联疗法。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泮妥拉唑40mg,每日两次;标准剂量铋剂:枸橼酸铋钾220mg,每日2次。
手术治疗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确认后即应采取内镜下或者手术治疗。其他治疗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使用胃复春治疗。 常见并发症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严重者或者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预后转归:包括逆转、持续稳定和病变加重。多数稳定,中重度者不加任何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伴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或者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随访。中重度萎缩伴肠化者一年左右随访一次,不伴肠化或上皮内瘤变者可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明此标本并非来自癌旁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确认后即应采取内镜下或者手术治疗。
预防去除不良饮食习惯、饮酒、药物等外源性因素。